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发布时间:2025-09-25 20:50:44 | 次浏览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教材,还装着一把保养良好的花剑,这位青年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的法国击剑界耀眼新星,如今的哥大法学院研究生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退役求学,”费若秋微笑着,眼神坚定,“我认为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取胜,更是如何思考,我想用另一种方式回馈这项运动。”
费若秋的名字在欧洲击剑圈并不陌生,2022年,他在法国全国锦标赛中夺得花剑铜牌,被誉为“亚裔剑客的奇迹”,然而就在体育生涯如日中天之时,他却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:退役并申请赴美深造。
“击剑是一项需要极致专注和策略的运动,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咖啡馆接受专访时说道,“但我也始终相信,教育能够为我们打开更多可能性,在法国训练期间,我每晚都会抽时间阅读法律书籍,这逐渐成为了我的另一个激情所在。”
2024年秋季,费若秋成功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取,主修体育法,他的转型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漫长准备的结果,在职业运动员期间,他利用训练间隙完成了在线课程,并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了法律学士学位。
哥大法学院以其严谨的学术氛围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闻名,对费若秋而言,从运动员到学生的转变并非易事。
“最初几个月非常艰难,”他坦诚道,“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以及学术要求的严苛程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,我记得第一次合同法考试前,我整夜未眠,那种紧张感甚至超过了我参加国际赛事前的状态。”
运动员的纪律性和韧性帮助他度过了适应期,费若秋保持着严格的作息:早晨六点起床,进行一小时的击剑训练,然后投入一整天的学习,这种规律的生活节奏与职业运动员时期惊人地相似。
“击剑训练培养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,”费若秋说,“在法律研究中,你需要同样程度的专注和精确性,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场对决,需要策略、分析和果断决策。”
他的努力获得了回报,第一学期结束时,费若秋在体育法课程中取得了全班前百分之十的成绩,并获得了参与哥大体育法期刊编辑工作的机会。
虽然已经退役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世界,在哥大,他协助指导校击剑队,分享自己的专业经验,他正在筹划一个非营利项目,旨在促进法国和美国在青少年击剑教育方面的交流。
“法国的击剑训练体系有着悠久历史,而美国则更注重创新和科学方法,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将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,能够为年轻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发展途径。”
今年三月,费若秋成功组织了首届哥大-索邦大学击剑交流论坛,通过视频会议连接了来自纽约和巴黎的教练、运动员和体育管理人员,该项目获得了哥大国际事务办公室的资助,并计划在未来扩展为实体交流项目。
谈及未来,费若秋已经有着清晰的规划,完成法学院学业后,他计划参加纽约州律师考试,并专注于体育法律事务。
“我希望能够代表运动员权益,特别是在合同谈判和职业转型方面,”费若秋说,“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挑战,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,我亲身经历过这个转变过程,理解其中的困难。”
他的长期目标更加宏大:建立一家专门为运动员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,同时推动国际击剑规则的现代化改革。
“击剑是一项古老的运动,但它需要与时俱进,无论是在规则透明化还是在反兴奋剂政策方面,都有改进空间,法律专业知识可以帮助这项运动更好地发展。”
尽管学业繁重,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周至少三次的击剑训练,剑道不仅是身体锻炼,更是思维训练。
“在法律研究中,你需要清晰的逻辑和即时的反应能力,这与击剑的要求非常相似,”他解释道,“每次训练后,我发现自己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学习,这两种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。”
费若秋还发现击剑成为他在异国他乡建立联系的桥梁,通过校园击剑俱乐部,他结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,更好地融入了美国校园生活。
“有时我会在法学院同学面前演示击剑动作,解释规则和策略,”他笑着说,“这成了文化交流的有趣方式,许多人因此对击剑产生了兴趣,甚至有些同学开始报名学习。”
作为少数同时拥有职业运动员和顶尖法学院学生经历的人,费若秋对体育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。
“传统观念常将体育与学术对立,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促进,”他指出,“体育训练培养的纪律性、战略思维和心理韧性都是学术成功的重要因素。”
费若秋经常受邀在哥大教育论坛分享他的经历,倡导更加平衡的体育与学术结合模式,他特别关注学生运动员的权益保护,这也将成为他未来法律实践的重点领域。
“在美国大学体育系统中,学生运动员面临许多独特的挑战,我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法律支持,确保他们的教育权利得到保障。”
夜幕降临,费若秋收拾好书包,准备前往击剑馆进行晚间训练,在哥大的求学之路还在继续,这位旅法剑客正在用手中的剑和心中的信念,开辟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。
“有人问我是否怀念竞技场上的掌声和荣誉,”费若秋站在哥大洛氏纪念图书馆前,目光投向远方,“但我相信,真正的胜利不在于站在何处,而在于朝向何方,我找到了新的方向。”